自古素有“药食同源”的理论,这一理论认为:许多食物即,它们之间并无的分界线。如今,由“药食同源”理论发展而来的食疗、养生,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,但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只停留在浅显表面,其实“药食同源”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。
01 “药食同源”的历史演变
西周&春秋战国 • 萌芽
西周时期,医生被分为食医、疾医、疡医、兽医,其中食医地位高,当时,“药食同源”思想已被社会普遍接受和推崇,食疗是选的方案。《黄帝内经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医学著作,其中的“药以祛之,食以随之”等观点,至今仍在遵循。
秦汉 • 发展
即使是在时局动荡的秦汉时期,药食同源的发展依旧取得了一定的进步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详尽记载了365种,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,如:昆布、莲子、大枣等。
晋朝 • 兴盛
《本草经集注》、《齐民要术》、《肘后备急方》等医籍都离不开“防微杜渐、未病先防”的思想,“药食同源”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扬,真正把“食疗、食治”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。
唐朝 • 完善
孙思邈是“以食疗疾”学说的倡导者,他的《千金要方》可谓是“重量级巨著”,其中不仅阐述了“药食同源”的基本理论,还记载了许多食疗配方,在食疗、食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孟诜的《食疗本草》是全早的一部药膳学方面的专著,书中关于藻类植物食疗作用的记载格外引人注目,对“药食同源”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。
明朝 • 成熟
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总结了历代对“药食同源”的实践经验,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自己独特的理论。这一时期,“药食同源”理论已基本发展成熟,人们开始利用“药食同源”理论创造出各种食疗配方。
“药食同源”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,历代医家对其都有着自己的认知,经过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改进与完善,“药食同源”已成为当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。
02 “药食同源”的未来发展
古籍中记载的许多食物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,在几千年来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。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,食疗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,“药食同源”的理念还未得到广泛普及。
今年10月,“药食同源”研究新闻发布会在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,报告指出:“药食同源”食疗产品的安全有效使人们逐步由依赖转向食疗,是人们寻求健康的体现,“药食同源”食疗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大,需求快速增长。在不久的将来,“药食同源”的理念或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。
03 “药食同源”的科学应用
目前市面上以“药食同源”物品为主原料的产品正日渐丰富,昆酯珍·褐藻糖胶就是其中之一。经过对各种褐藻类植物的研究与甄别,昆酯珍团队发现,昆布中所蕴含的褐藻糖胶活性要相对强于其他褐藻类植物,终选定以“药食同源”物品——昆布作为产品主原料。这是对海洋生物食品化应用的一次创新探索,也是“药食同源”理论应用的一次成功的科学实践。
以下为卫生部发布的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》,共列出了110种“药食同源”的物品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食用“药食同源”物品时,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选择。
注:本文为原创作品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